首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9-12 中国科学家拟从果蝇研究向诺贝尔奖靠近
日期:2006-09-12 访问次数:3920
一般人也许难以想象,身长只有几个毫米的果蝇,已经成就了7名科学家的诺贝尔奖之梦。
1933年,科学家摩尔根用果蝇证实了孟德尔定律,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被誉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1995年,三位科学家用果蝇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的关系;2004年,美国两位科学家通过果蝇研究解答了嗅觉产生的过程。
“这一微小的研究对象体内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宝藏。”刘力说:“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
红眼、双翅、身体分节、黄褐色的小昆虫果蝇,经研究发现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以果蝇作为模型来解决人类的疾病有诸多优势。
刘力如数家珍地介绍说,果蝇可以进行学习,有的非常聪明,有的傻乎乎,他们甚至也会发生老年痴呆;果蝇也要睡眠,甚至可以做梦,还会对异性唱情歌;有的则是“不良少年”,喜欢饮酒、吸毒。
虽然刘力在果蝇身上的新发现令大多数人感到“隔行如隔山”,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纷纷向记者表示:最基础的研究往往带来最尖端的成果,小果蝇反映的是科学的大世界。
刘力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果蝇视觉信息的编码。“如果能为这个技术提供实验基础,就可能再攻克一种人类疾病。”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