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2国际植物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举办“云游植物园直播和空中课堂”科普活动

日期:2022-07-01  访问次数:8678

在国际植物日及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共开展了两场形式不同的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主要内容是云游植物园和空中课堂。通过直播,让公众欣赏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荒漠植物景观,传播普及荒漠植物相关知识,空中课堂将科学知识通过云端送进校园。两场活动分别5月22日和24日举行,受益达1268人次。

5月22日,时值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康晓珊博士在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开展了以“沙枣,拐枣,沙拐枣,要好吃还是要你好看?”主题的科普直播,为广大公众普及荒漠植物知识,认识并了解荒漠植物的种类和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直播过程中,重点介绍了植物园的“镇园之宝”---沙拐枣属植物,向公众展示了不同种沙拐枣属植物的果实特征和生存智慧,展现了多种荒漠植物的不凡风采,公众不仅欣赏了沙拐枣果熟时节果实累累的美景,还了解了名字如此相近的三种植物原来有着如此的不同特征,也为沙拐枣不能食用感到遗憾,同时也为荒漠植物经受的重重逆境考验感受到敬佩,各地网友实时观看直播并纷纷点赞。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月24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康晓珊博士和吐鲁番市高昌区中海集团艾丁湖希望小学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种子靠什去远行?》的云端科普教育活动。

课堂伊始,康博士为每个同学准备了翅果折纸、曲别针和魔术贴。同学们拿到之后便好奇地观察了起来。接着她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如果想要旅行,可以乘坐火车、汽车甚至飞机。种子它们也想去旅行,它们没有手没有脚,怎么去旅行呢?这些种子是坐汽车、火车还是飞机出行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纷纷猜测,大胆回答。

接着康晓珊博士还特别制作了PPT,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制作翅果折纸,观察翅果种子下落的过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短短一小时的云端课堂,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热烈讨论,大大增长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同学们都希望经常能够听到更多有趣的科普故事,有机会大自然中去发现更多的植物智慧。

此次活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结合国际植物日和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主题,将本土特色的科学知识带给广大青少年。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一直以科学知识传播为己任,坚持做到国家对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请进来”的要求,在植物园积极开展特色科普、研学活动,送科普专家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不断拓展科普活动形式,丰富科普活动内容,把科学传播工做精、做细、做深。


Baidu
map